蘭陽博物館在歷經長時間的籌劃建設後,已於99年6月25日-10月15日開放第二階段試營運,除了單面山的博物館造形頗具特色外,館內豐富的文化內涵更是遊客進一步認識宜蘭地理環境、人文軌跡的好地方...
↑ ↓ 蘭陽博物館建築位於烏石礁遺址溼地西北側之區域
↑ 旗幟上的圖騰是蘭陽博物館的館徽
↑ ↓ 建築外牆以石材為主,同時搭配玻璃、金屬等較科技現代的材料
↑ 蘭陽博物館入口
↑ ↓ 入館須知...3. 禁止攜帶傘具入內(折疊傘請放收置於隨身背包)4. 展場禁止攜帶飲料及食物
↑ 展場一樓設伯朗咖啡館,有簡餐及飲料冰品供應(限內用禁外帶)
↑ ↓ 入口處的大廳空間採挑高設計,並用大片玻璃帷幕引進自然光源
↑ ↓ 假日人潮多多…
↑ 語譯:阿藝這位女子真漂亮;噶瑪蘭地區雨水豐沛 註釋:阿藝是當時人名,倌是對女子的雅稱。蘭陽平原為平埔族噶瑪蘭人活躍的區域,故早期宜蘭被稱為「噶瑪蘭」...
這句話是說宜蘭地區經常下雨,因為雨水豐沛,所以宜蘭的女子長得很漂亮。這句有押韻的俗諺是宜蘭人琅琅上口的俗諺
↑ 各樓層間採電動手扶梯上樓,步行階梯式下樓,手扶梯採用省電裝置,入口處有感應裝置,有人經過時才會啟動,沒人使用時會自動停止
↑ 在博物館內遠眺太平洋、龜山島和烏石港區
↑ 頂樓空橋...試營運期間有部分展場還未開放
↑ 一樓咖啡館外
↑ ↓ 建築內部採開放式的空間及錯位的設計兼具採光與視覺的穿透效果...展區共分四層五個主題
四樓「山之層」以山林為主題營造出宜蘭山林的自然生態,例如太平山的流籠、仁澤索道、蹦蹦車、檜木林、山毛櫸、思源啞口、湖泊、森林生態等相關...
三樓「平原層」主要以人為主題展出的是歷史、社會人文相關,例如1920年代宜蘭市的西門渡口、鴨母船割稻,有特色的民俗活動如頭城搶孤、二龍河的競渡等...
二樓「海之層」以溪流及海岸港口的漁業發展為主題,如蘭陽溪、宜蘭河與冬山河生態,蘇澳港、南方澳漁港、烏石漁港等相關的海洋生態等...
一樓時光廊,主題是「宜蘭的誕生」及「宜蘭的故事」,主要以時間的回顧為主包括宜蘭大事紀描述宜蘭的誕生和發展過程以及裝置藝術「宜蘭之光」等...
↑ ↓ 宜蘭之光是由二千多個壓克力組合而成的宜蘭地圖,依蘭陽平原等高線的比例製作而成,立柱下方設有LED燈 ,隨著燈光的變化展示的是各地方特色的物產或著名風景照片...
↑ ↓宜蘭的山和蘭陽平原…宜蘭的山佔全縣面積的百分之七十,宜蘭地區受季風風向及地形影響,終年有雨,雨日超過200天,梅雨之前的四月或沒有颱風侵襲的七月是一年中短暫的乾季。中央山脈、雪山山脈及豐沛的雨量造就了蘭陽平原,蘭陽平原位於台灣的東北部,外形為一個三角形向東開口的沖積盆地,水資源豐富、土地肥沃的蘭陽平原是宜蘭人主要的生活空間,也是台灣東部最早開發的地區...
↑ 蘭陽平原和太平洋上的龜山島…(中右方是冬山河和紅色的利澤簡橋,下方是五號高速公路)
補充一: 蘭陽博物館的設計概念...蘭陽博物館競圖方案位於宜蘭港灣地區的沼澤溼地,設計概念將致力簡化建築量體以保護沼澤濕地的生態。以毗鄰基地周邊獨特的海岸岩石構造所衍生的幾何造型,構成蘭陽博物館建築量體,並於入口商店區設置屏障東北季風之帆桅構造物,以喚起當年帆檣雲集之港口意象。部分的建築量體埋在地底層,地面層以階梯狀的屋頂花園,留設更多的開放公園面積。資料來源:大元建築及設計事務所
補充二:站在北關北關海潮公園制高點欣賞北關的單面山礁岩景觀...所謂「北關」就是蘭陽平原最北邊的關卡隘口,只見一座座巨石矗立岸邊,向海的一面嶙峋陡峭;另一側則較為平緩,這類地理景觀稱之為「單面山」...
↑ 除了北關 →↑ 野柳也有單面山...野柳岬的岩石為厚砂岩,岩層走向和海岸線直交,以海崖臨海向內陸後傾,為一標準的單面山地形...
補充資料:
蘭陽博物館_館徽的故事
蘭陽博物館的館徽欲傳達的意涵為:「人和自然的和諧共生」及「人與歷史的聯想」。在設計之初,經過一群宜蘭的博物館學專家、文史學者、自然生態老師、在地畫家、CIS設計師、以及縣內長官等眾人的討論決議下,選取了最能表達上述意涵的噶瑪蘭族人傳統木刻人型圖騰而成。除此之外,蘭博館徽也蘊含著另一個意義:蘭博建館過程中,有數不清地各界「人士予竭盡心力的付出,這座博物館才得以為民眾敞開大門。這一枚小小的人型圖騰裡,也蘊藏對這些人一份深深的敬意。
1999年蘭博進行第一期的CIS色彩規劃,採用了油綠色為基調,原始動機在表達宜蘭平原上的地景印象,水稻田以長方塊拼貼布置著蘭陽平原,代表著宜蘭博物館群如水稻般生生不息的意象。
2010年,籌建了19年的蘭陽博物館在烏石港區於焉落成,融入了東北角地景「單面山」型體的博物館建築體,有著來自礁岩的壯闊而優雅的藍灰色調。第二期的CIS色彩微調了館徽顏色,以回應建築體的色彩,使蘭博有了完整和諧的視覺印象。
而為了能更活潑地運用圖騰,在這一期的CIS設計中,另外納入了一款人型圖騰,希望藉此可以將噶瑪蘭人型雕紋常具備的特殊帽飾裝飾,介紹給所有民眾。
--------------------------------
蘭陽博物館_建築景觀特色
建築景觀-從土地長出的單面山
由姚仁喜先生領導的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博物館建築量體是以北關海岸一帶常見的單面山為依據,傳達一種由土地中成長茁壯的感覺,藉由建築量體材料的變化來展現內部空間的自明性,同時因錯位而產生之縫隙亦可提供採光與視覺的穿透效果,與水域中的烏石相呼應。
為顧及烏石礁遺址溼地生態的完整,博物館的主體建築物集中配置於基地西北側之區域,以爭取最大的腹地範圍。建築量體的形式與意象始終緊扣著單面山與烏石的轉譯層次,材料與色彩也不例外。建築外牆以石材為主,其質感反映出單面山因長期海蝕所顯現的特殊紋理,同時搭配玻璃、金屬等較科技現代的材料,希望在擬真的情境中取得平衡的美感。
園區景觀-烏石礁遺址公園
蘭博基地所在的烏石礁遺址,為清代的烏石港,因港域內有3大塊黑色礁石而得名,為宜蘭貨物進出之咽喉,萬商雲集,「石港春帆」為蘭陽八景之一。
光緒4年(1878)因洪水帶來泥沙淤積於河道,光緒9年(1883)一艘美國大型角板船於港外觸礁沉沒,堵塞港口,使烏石港失去功能而沉寂下來,連帶地使頭城的商業受到打擊。
民國80年(1991)漁業署有感於宜蘭縣漁業資源豐富,漁船眾多,但泊地面積狹小,於是動工興建烏石漁港。民國89年(2000)行政院核定在烏石漁港區興建蘭陽博物館,並指定烏石礁遺址並規劃為公園,結合各項海洋文化設施,連接頭城舊市區的歷史空間、東北角風景區等,形成一旅遊廊道,在區域行人文觀光資之源區帶上,扮演人文旅遊的窗口,展現宜蘭自然與人文的多樣性,再現烏石春帆的風華。
負責規劃烏石礁遺址公園的高野景觀公司以龜山島、單面山、烏石群為歷史與地景之積累,反映宜蘭歷史、人文及地景特色的環境。將基地規劃為一永續的溼地生態。
資料來源:蘭陽博物館
館 址:26144 宜蘭縣頭城鎮青雲路三段750號 TEL: (03)977-9700 FAX:(03)977-9300
-------------------------------------------------------------------------------
試營運期間開放各界民眾自由參觀,所有參觀活動均不收費(06/25-10/16)
正式營運(暫定10月16日)
開放時間
1. 週二至週日:9:00~17:00PM(售票時間:08:50-16:30)
2. 休館日:
* 每週一(若逢國定假日照常開放)
* 農曆除夕、年初一
* 選舉日
* 政府公告之天然災害停止上班日
* 館方另行公告之必要休館日
入館須知
1. 禁止吸煙、嚼食檳榔或口香糖。
2. 禁止寵物入內(導盲犬例外)。
3. 禁止攜帶傘具入內(折疊傘請放收置於隨身背包)。
4. 展場禁止攜帶飲料及食物。
5. 展場禁止使用閃光燈。
6. 展場請勿奔跑、嬉戲及喧嘩。
7. 大型隨身物品,請放置於置物櫃。
8. 請勿佔用行動不便電梯。
園區規定
1. 本館入口避車彎僅提供臨時上下車使用,違規停放將逕行舉發拖吊。
2. 本館建築外牆、圍牆及園區內烏石礁禁止攀爬。
3. 禁止烤肉、釣魚、戲水及燃放煙火、鞭炮。
4. 禁止任意攀折、採集園區植栽或果實。
5. 禁止亂丟垃圾、煙蒂及隨地便溺。
6. 禁止設攤。
';$(".articleExtAd").append(notVIP);setTimeout(function() {$('.top-toolbar').data('top-toolbar').setAD({title: "\u203b \u5b9c\u862d_\u862d\u967d\u535a\u7269\u9928",label_id: 30,label_name: "\u570b\u5167"});}, 2000);
rita5031's 新文章

型錄設計不單是將所銷售的產品排列設計印刷在紙上而已,更是展現公司形象及產品質量的重要媒介。好的型錄設計不但能提升企業印象,更能有效宣傳產品資訊,是行銷作業中不可獲缺的最佳工具。
我們在型錄設計上除了表現我們的創意來達到與客戶最有效的視覺傳達外,也希望藉由我們的創意來提升您的企業形象。除了幫助您有效的銷售您的商品與服務,更期望將商品的質感與價值融入型錄設計的元素裡面,不只傳達產品或服務的品質給消費者,更將您的企業形象深植在消費者心中。